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端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一讲:民族身份的建构和颠覆


发布时间:2021-07-02      浏览次数:

    2021625日晚,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在云端开启了第二季中高端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民族身份的建构和颠覆——以萧伯纳《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为例”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文学院讲座教授陆建德老师主讲,德语系刘悦教授主持。陆老师以萧伯纳戏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为引,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话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关于族裔和民族的本质主义想象。创作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是对正在兴起的爱尔兰民族主义的一种回应。讨论这部戏剧揭示的问题,或有助于理解现在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讲座伊始,陆老师详实地介绍了萧伯纳创作的特殊背景。作为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页的戏剧家,萧伯纳的创作时间正处于爱尔兰民主主义兴盛期。但于这股强劲的民主主义之风,萧伯纳是忧虑的,在作品中都加以了嘲讽。在以戏剧作品为甚的爱尔兰民族复兴运动中,萧伯纳的戏剧直面了社会的尖锐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因此,萧伯纳不应是民族主义者,相反的,他的作品超越了民族的身份而具有特殊意义。


    紧接着,陆老师结合剧作《英国佬的另一个岛》进一步分析论证了萧伯纳在民族身份问题上的建构和颠覆。陆教授认为,对一个民族概括性的称谓都应表示怀疑,萨义德就有过类似看法。任何国家的文学都应从多维度去思考,要做到超越民族的认知而具有世界的眼光。在这部戏剧中,萧伯纳刻画了几个有趣而令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如一个有着爱尔兰特色的英国开发商(Broadment),充满活力却又过于简单;一个伪装着的看起来符合英国人想象的爱尔兰人(Haffigan),冲动而贪杯;和一个揭穿他人在演爱尔兰形象的爱尔兰人(Doyle),却自个从未想过回爱尔兰。萧伯纳巧妙地刻画了英国开发商在爱尔兰时一反常态的冲动和贪杯,更充分彰显了英格兰人身上的爱尔兰特色。剧中角色Doyle是萧伯纳的代言人。将其设定为一个不回国的爱尔兰人形象,蕴含着萧伯纳对爱尔兰民族自身的批判。他敢于去颠覆自己的民族身份。也更是借Doyle之口,批判了英格兰人对爱尔兰人的错误认知,并直言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没有本质区别,二者皆为外来民族的混血种。由此,萧伯纳批判并颠覆了民族的概括性印象。笔下人物的多维形象也说明了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民族性都无法简言概括。整体来说,萧伯纳能在爱尔兰民族主义高涨时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对身份政治不以为然,并超越了民族的认同。

    在剧作《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萧伯纳还擅用语言的讽刺艺术,尤以悖论 (Paradox)见长。在借人物道见解的同时,也在讽刺这些角色。英国开发商虽唯利是图,但工作确有效率。反观爱尔兰人,只有嘲笑别无其它。剧中的神父道出了这位剧作家的心声。萧伯纳虽同情爱尔兰人,但却认为要改变自己,光是宣传自己民族的神话远远不够,这只会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整部戏剧中,作者的视角是游离的,既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爱尔兰。他平等地看待了英国和爱尔兰的问题。超越民族自身是萧伯纳怀揣的宏大目标,而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的研究就要有此格局。怀有世界主义的视角,避免为寻求文化本质核心而陷入文化绝对主义和僵化主义。

    讲座尾声,陆老师热情回应了老师同学们的问题。他再次表示人的身份会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中变化,故而要淡化身份意识,避免本质主义化。身份是混杂多元的,但在多元的同时又有某种向心力。在谈文化时要避免排它性,以开拓的眼光认识到文化无所不包却又发展变化,要从各国的交往中互学互鉴。对于世界主义是否能实现,陆老师认为在承认本土性(locality)的同时也有必要去超越,应向可能的世界主义展开。在讲座观众热烈的反馈和讨论中,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龚亦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