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德教授英国文学系列讲座第二讲:群情激昂之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大众
发布时间:2019-11-08 浏览次数:
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为华体网师生带来了英国文学系列讲座的第二讲《群情激昂之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大众》,讲座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戴鸿斌教授主持。该讲座同陆教授上周二在华体网的开场讲座一样,吸引了大批热切的听众,厦门大学各学院和其他院校的百余名师生慕名前来聆听,容纳一百六十人的外文学院报告厅济济一堂,大家共享学术盛宴。陆教授以其精深的英国文学底蕴,结合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以比较文学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文学的重中之重——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性与思辨性,以及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现实意义。
本次讲座围绕《科里奥兰纳斯》、《亨利六世》、《尤利西斯·凯撒》三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大众为主题,探讨了民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陆教授首先以杰弗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为例,比较了英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并以鲁迅“不主张民气,主张民力”的观点为视角,反观莎士比亚三部戏剧中群情激昂的场景和民众的角色。莎士比亚在其创作的戏剧中并没有显示出其明显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但他对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却有着敏锐的分析和批判。陆教授以莎士比亚戏剧《亨利五世》中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战役前的著名演说为例,来说明演说辞对民众的影响力以及自古罗马以来,西方对于雄辩术的重视。
罗马剧《科里奥兰纳斯》曾由北京人民剧院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改编搬演为话剧《大将军寇流兰》,但由于中国观众对于剧情缺乏深度认识,该剧在国内的接受度不高。陆教授讲述了《科里奥兰纳斯》中悲剧英雄马修斯尽管战功显赫,却由于骄傲和自尊,无法与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受到奸人的陷害与煽动下,民众将马修斯赶出罗马,铸成了马修斯投奔敌军反攻罗马,最后由于放弃进攻,惨遭敌军将领杀害的悲剧。陆教授指出马修斯虽然具有勇气——在古罗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品质,但却被民众的情绪逼迫到反叛的境地,民众判断是非的能力对这一悲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陆教授接着讲述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中发生于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并分析了起义发起者杰克·凯德对民众的煽动和对秩序与法律的挑衅。陆教授指出杰克·凯德的这种可怕的反智主义是对以法律为代表的一切知识体系的反抗,并揭示出民众对双方势力不同态度的转变,显示出民众缺乏判断力的现实。
陆教授认为莎士比亚在罗马剧《尤利西斯·凯撒》中把演说与雄辩发挥到了极致。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和护民官的政治制度使民意起到关键作用。陆教授讲述了尽管凯撒贡献巨大,但由于其对权力的日益集中,使得元老院感到恐惧,结果导致在政变中被刺杀的悲剧。陆教授先后分析了曾被凯撒信任、后参与刺杀的布鲁特斯和始终拥护凯撒的大将安东尼对民众解释“凯撒之死”的演说辞,并指出他们的演说影响了民众的独立思考,演说辞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两者的最终结局。
之后,陆教授对比分析了在19世纪英国与法国在革命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与路线,指出英国的历次革命并没有越出法律的边界,因此没有发生如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完全失控、法律被人践踏,并为之付出沉重社会代价的局面。陆教授呼吁大家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并做出有建设性的判断,号召同学们通过了解社会、关心国家,使自身的判断越来越成熟,同时指出乌合之众并不能给民族和国家带来力量,如果民众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谣言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空间。最后,陆教授指出文学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汲取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陆建德教授博古通今,不但对莎士比亚戏剧有着深刻的见解,还在讲座中多次援引鲁迅、钱钟书等中国作家的作品,显示出其融会贯通的深厚学养。相信陆教授接下来的六场讲座会为外文学院的师生带来更多的启迪!期待各位老师与同学的持续关注!
文 孙宇 图 陈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