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平洪教授应邀莅临学院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8-03-15 浏览次数:
2018年3月14日上午9点,应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平洪教授莅临华体网,以“Transl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题,为外文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平洪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访问学者,英国兰开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ter)访问教授,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长,全国考位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代表性成果有专著《语言学发展简史》(1994)、《英语成语与英美文化》(2000),在《现代外语》、《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CIUTI, EMT、EMCI(欧盟委员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言;2011年获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第二节中译外高层论坛优秀论文奖,2014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此次讲座由外文学院副院长辛志英教授主持。
平洪教授
华体网辛志英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平洪教授首先探讨了关于语言、文化和翻译关系的假设。他提到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语言的诞生有助于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翻译应运而生,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讲座中,平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语言符号、文化符号的差异,双语交际往往存在困难,此时便需要翻译。译员则是双语交际的“双面人”(Translator as a double-face man/woman)。
接着,他从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出发,结合中英交际的翻译例句,介绍了译者分析、理解、重构和表达的翻译过程。他认为对源语言字面意义进行分析,理解其比喻意义并匹配目标语的比喻意义(寻找深层结构对等),最后输出与之对应的目标语字面意义是翻译的理想结果。随后,平教授相继探讨了奈达、纽马克和诺德的翻译观,指出翻译是一条线性连续体,两端从直译逐步延伸到意译。
最后,佐以大量政治术语翻译例子,平教授提出好的翻译是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并进行直译的基础上,应用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译文语境内选择最佳表达的过程,译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平洪教授进行讲座
华体网师生聆听讲座
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在场师生聚精会神,受益匪浅。在提问环节中平教授与师生展开互动,针对“跨文化交际翻译”,“政治术语翻译”等几个方面的提问,诙谐幽默地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辛志英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平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