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院举办第六期青年学者沙龙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


6月11日下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六期青年学者沙龙活动于德贞楼319会议室顺利举行。学院青年教师赵肖应邀担任本次活动主讲人,肖晓燕教授担任活动主持人。陈菁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并为赵肖老师颁发证书。

本次活动围绕教学结合科研——探索警局口译职业道德培训课程为主题,主要由项目背景、课程设计、初步数据三个部分展开。首先赵肖老师介绍了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人来华数据,其中重点指出涉外案件逐年攀登,近几年涨幅惊人。同时,福建省的涉外案件排名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在福建省展开警局口译人才培养的工作刻不容缓。2017年,厦门市出入境和公安局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警局口译质量问题,主动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洽谈合作,由取得翻译资质的口译方向研究生,为厦门市各区派出所和出入境海关提供口译服务,亦打开了相关研究的机会窗口。

通过近一年对参与警局口译实践服务的研究生进行采访,赵肖老师发现,由于过去同学们所受的口译训练大多集中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适用于这些领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不能完全应用于警局这样的法律场景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遭遇了一些两难的道德困境,并希望老师们能开设相关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赵肖老师集合有相关经验和研究兴趣的研究生同学开始了对警局口译职业道德培训课程的探索。

该课程采用双周角色模拟分组练习+课堂讨论的形式,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优势,在研究生助教们的帮助下,做到每组模拟均录像并节选分析以丰富课堂讨论的内容。课程开始前的职业道德问卷调查显示,同学们普遍在遇到警局场景相关的问题时,由于受到之前的口译培训经验的影响,较难做出正确选择。同时由于不了解法律环境下译员应扮演的中立角色的内涵以及相关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较多同学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帮助警方寻找真相,协调冲突并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辅助沟通。

后期多次分组模拟和讨论之后赵肖老师发现尽管同学们对于警局口译的职业道德相关理论认识有明显的进步,但是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比如非常基本的使用第一人称,避免使用第三人称这个问题,一直到最后一次模拟课还依然存在。同时同学们也提出尽管理论上认识到译员是中立的角色,但是真实的场景下,在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双重作用下,依然会有无法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存在。这些观点和行为为以后的警局口译道德课程的培训和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新方向。

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这个话题非常熟悉,因此现场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德语系的教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德国努力获取法庭口译资格的相关经历。她特别强调,法庭口译与警局口译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要求译员有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意识,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会为自己带来法律后果,更会为自己的客户带来法律后果。谢立达老师结合自己海外留学时同学们帮助当地移民局做口译的经历指出,警局口译在英国也依然存在类似的译员缺乏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肖晓燕教授结合自己的手语翻译研究经历指出,口译职业化在中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同时,以警局口译、法庭口译、医疗口译、手语翻译为代表的社区口译在中国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机遇。陈菁教授指出,外文学院与当地警方的合作是一个很良好开端,未来应当提高合作的水平,在更好的服务本地需求的同时,也为我们学院的科研提供更多机遇。现场的同学们也纷纷结合自己的口译实践经历和研究方向,为赵肖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