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院成功举办《为什么我不见外?因我也追梦!》讲座


发布时间:2019-04-22      浏览次数:

417日下午,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教授回信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外文学院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暨第13期“红色外文大讲坛”在德贞楼112报告厅召开举行,外文学院党委书记陈志伟,院长陈菁,党委副书记杨云良、沈丽秀,副院长李美华、徐琪、辛志英、吴光辉及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学习。会上,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以《为什么我不见外?因我也追梦!》为题作报告。讲座由陈志伟书记主持。

学习现场

陈志伟书记主持学习活动


潘维廉教授自1988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育中心,是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的外籍教师之一,也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位持绿卡的外国人。他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福建省人民政府“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等称号,著有《魅力厦门》《魅力福建》等多本著作。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回信,祝贺他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全校师生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潘维廉教授做演讲


讲座中,潘教授讲述了他30多年来亲眼所见的厦门大学、厦门乃至中国,表达了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的赞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赞赏,以及对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追求“中国梦”精神的赞扬。潘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与中国结缘的故事。他表示,自己年轻时曾经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墨西哥、土耳其、中国台湾等,但最终还是因为和大陆难解的“缘分”,选择留在了厦门。“没想到中国的发展如此迅速,变化这么巨大!”从80年代以三轮车代步到如今车水马龙、从需要自己磨面烤面包到各类物资应有尽有、从水电时断时续到工农业的高速发展,潘教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厦门的发展、中国的发展。

1988年,潘维廉毅然卖掉公司,不顾亲友反对,举家搬到了厦门。在这里,潘教授不仅学习中文,还自驾四万公里,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收集和研究有关中国历史的中西方典籍,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探寻和研究中国文化。在潘教授看来,中国飞速发展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的高效治理、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潘教授不仅在旅行中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创新力和奋斗精神,还利用闲暇时间参演了400余期电视节目和纪录片,进一步研读中国历史,感悟中国文化。他表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熏陶造就了崇尚创新、和平友好、胸怀大爱的民族。他看到,中国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积极援助他国,寻求共同发展。此外,潘教授还引用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以比喻,对中国政府重视教育和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教育发展的做法深感敬佩。

 “人的DNA99.9%都是相同的,而100%相同的一点是,大家都有梦想。” 在讲座中,潘教授幽默地表示自己是“老外”,但也有“老内”的“中国梦”。他谈到,他在中国这么多年,不仅见证了很多人实现他们的个人梦想,更见证了一个国家在追寻着民族梦想。有梦可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潘教授对中国人民数十年努力追寻“中国梦”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让自己的家人乃至更多的人了解他亲眼所见的美丽中国,他给家人写了很多封信件介绍厦门、福建,分享自己的“中国故事”。潘教授先后出版了《魅力厦门》《魅力福建》等多本著作,以一个在华生活多年的外国人的视角,向世界传播自己的见闻与感悟,为中国代言。这次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的出版,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了这位“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国友人。

 “我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梦者。”讲座的最后,潘教授深情地表示,自己只是见证者,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发展的新篇章。潘教授风趣而真挚的演讲赢得了满堂掌声。

陈志伟书记在最后总结中表达了对潘维廉教授的感谢和钦佩。她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潘教授幽默生动地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学习潘维廉教授的追梦精神,把所有的热情投入生活工作中,为中国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全体政治理论学习,外文学院教职员工从潘教授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中,深切地体会到这位“不见外”的友人对中国的热爱,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今后,外文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切实将“四个自信”内化于自身工作生活中,将个人理想融铸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易新语 图/易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