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圆桌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
近日,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主办、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协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别区域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姜锋研究员,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主任修刚教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原所长范捷平教授,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何海涛等出席本次活动,论坛由外文学院党委书记徐琪主持。
论坛伊始,方颖副校长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谈到,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跃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域外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迫切需求,凸显了区域国别研究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紧密联系和时代使命。厦门大学作为一所与党同龄、为国而立的综合性大学,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外文学院具有百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颇有突破,希望两个学院更好地共建国别区域研究的“厦大方案”,共建国别区域研究的“厦大学派”,为服务党和国家发展贡献更多“厦大力量”。
方颖副校长致辞
陈菁院长介绍了外文学科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成就。她谈到,学院不断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建设,在服务金砖创新基地建设、福建国际传播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坚持为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贡献厦大外文力量。当前,外语人才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复合培养进入了大踏步前进的历史机遇期,华体网将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双向奔赴,合作建设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致力于培养通语言、懂国情、精专业的国别区域复合型人才。
陈菁院长致辞
姜锋研究员带来“区域国别学功能与建设路径”的主题发言。他从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功能入手,指出区域国别学打破了传统学科交界,从多维度综合研究特定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旨在形成对区域或国家的整体认知,坚持以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为学科交叉协同赋能。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建设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的目标,培养学生实地研究及田野调查的能力,以及对语言学的专业研究。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需要有服务实务决策的能力,以历史学科关联当下、关联中国的现实意义为例,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要坚持外语和外国实情、中国外交相结合的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姜锋研究员主题发言
修刚教授围绕“新文化视域下外语专业的发展”进行发言。他谈到,新文科改革提倡的交叉融合型学习,给外语教育带来了与历史、政治、哲学、数字技术等多领域融合交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将大大提高多语教学效率,促进交叉融合的实现。外语教育的未来趋势必然是在文明互鉴下完成外语教育的使命,在数智赋能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向“学”与“用”转变,即培养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能力”或培养翻译、经营、商务、旅游等“应用能力”。他相信,厦门大学会在向“学”转变上成为典范。
修刚教授发言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外文学科与国别区域学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和前景”展开圆桌交流,由外文学院副院长刘悦教授主持。范捷平教授谈到,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知识体系的动态转变已悄然发生,外语专业应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双轮驱动,行稳致远,坚持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导向,让交叉学科成果更多地服务于国家需求。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高艳杰教授提出,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与外文学院合作紧密,目标一致,希望未来以常态化的师资互访促进知识融合,展开联合科研攻克难题,依靠学生交流培育新型人才,携手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之路上大步前行。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副教授围绕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招生培养举措、学科发展与挑战、田野调查的推进情况展开交流,探讨了如何依据学科特色制定精准的招生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契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戴鸿斌教授认为,国别区域学科作为应用类研究,学科建设应紧密联系全球局势,着力于剖析不同区域的政治动态、经济贸易摩擦、文化交流困境等现实问题,为服务国家战略输送专业性人才。
范捷平教授发言
高艳杰教授发言
张淼副教授发言
戴鸿斌教授发言
本次“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圆桌论坛”,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深层次交叉融合的路径和前景展开深入探讨,将有力推动厦门大学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深层次交叉融合建设迈开新步伐,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厦大外语学科和区域国别学的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定会向好发展,持续取得新成果。
与会嘉宾合影
图/何淑瑶、侯裕茁、黄宗瀚
文/务钰佳、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