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幽光—从《红色勇气勋章》到《五号屠场》


发布时间:2021-12-14      浏览次数: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战争文学也给予和平年代的人们关于战争的想象与思考。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作家笔下都触及战争话题,涌现出不少战争文学佳作。为此,128日晚,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于外文学院515会议室再次带领线上线下听众共品战争文学。此次讲座“战争中的幽光—从《红色勇气勋章》到《五号屠场》”系陆建德教授美国文学专题系列讲座第六讲。讲座由外文学院刘文松教授主持,吸引不少前来聆听及交流的师生。

陆教授此次讲座聚焦美国文学中两部经典战争文学著作—史蒂芬·克莱恩《红色勇气勋章》和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在陆教授看来,两部作品的并置一方面因内容上的互文,另一方面,作品都有着对战争英雄和战争敌对方别致的关注与想象,是战争文学叙事下动人的维度。陆教授首先分析了《红色勇气勋章》中的战争英雄形象。他再三提醒读者,优秀的战争小说不应迷恋于“简单”的英雄人物,而是应着力进行人物的性格挖掘。《红色勇气勋章》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刻画了英雄人物参战心理的变化过程。为此,陆教授声情并茂地为听众朗读了书中几处精彩描绘,听众如临其境,体味到克莱恩笔下真实的有血肉的英雄形象。同时,陆教授还提醒读者,作为多面手的克莱恩书内措辞贴切而有诗意,值得细品。

紧接着,陆教授谈到《五号屠场》,肯定其伟大之处在于作者能对战争的双方加以冷静地审视。身为美国人的冯内古特在小说中不仅勇敢地向美国读者揭示二战间盟军轰炸德国德累斯顿造成的平民大量伤亡,而且更是直接描绘了几位不讨人喜的美国人。因此,在陆教授看来,本部小说深刻指出战争中的邪恶并不总如人所想为敌方专属,冯内古特对待战争的思考值得回味。同时值得思考的是人类对战争认识的不断变化,日内瓦公约的问世可说明一二。

讲座的最后陆教授做了一番精彩总结。他指出战争文学需有悲悯的情怀,好的小说背后要有价值观的对照,甚至是冲撞。至于这种悲悯情怀要到何种程度,美国作家们虽揭示了问题,却未提供答案。但读者应要在战争文学的残酷战场场景描绘中看到一缕幽光,那是一种悲悯的人道主义精神。陆教授对文本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其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听众中产生极大共鸣,大家就美国文学的其它战争小说及美国文学自身的批判精神展开热烈交流。本次讲座到此圆满结束1215日晚将迎来系列讲座的第七讲,敬请期待!

图、文/龚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