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荣洁教授应邀来华体网讲座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次数:
2017年1月6日晚在南光三207教室,著名学者、黑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荣洁教授就“哈尔滨俄侨文化”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俄语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场精彩讲座。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一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其中不乏各领域的精英分子,这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年轻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从老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到上层精英的文化娱乐,哈尔滨的方方面面深深地镌刻着俄侨文化印记。荣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时期就与在哈俄侨建立了深厚友谊,也正是在俄侨的帮助和鼓励之下,将俄侨文化选作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多少年来,初心不改,成绩斐然。
荣教授从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最显见层面娓娓道来,向听众介绍了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香坊火车站、白毛将军府等俄式建筑和里道斯红肠、苏伯汤等俄式美食。随后又从语言和文学两个层面细致展开。俄侨在哈尔滨的长期生活离不开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交际。除了专业的翻译,更主要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普通民众对语言的学习掌握。“边缘语”由此应运而生。该术语由荣教授提出并被学界认可接受,指的是哈尔滨特色的用于和俄侨交际的非正规俄语。荣洁教授在长达十年间的采风过程中,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的语料,对边缘语的构词方法、语法特点和使用范围等做了深入分析。
俄侨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文化遗产,而哈尔滨俄侨文学则是俄侨文学的重要一支,无论规模和成就都不容忽视,其中不乏阿里夫里德·黑多克、尼古拉·拜科夫这样的文学大家。特别是后者的《兽王》(Великий Ван),通过人与老虎两个平行而互有交叉的时空和视角,讲述了随着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万物灵长与兽中之王的关系从和谐共存到势不两立的悲剧性变迁。这部作品就其生态文化的主旨而言是引人深思的,与俄罗斯同时代著名生态作家普里什文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侨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俄两国人民交流融合的结果,应该被视为两国民族传统友谊的重要见证。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免存在一些跨文化交际中民族主体心态的问题,比如,表现在语言上,反倒是作为主人的中国人去“迁就”身在异国的俄罗斯人;反映在文学上,除了少数例外,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以落后、愚昧的形象出现在俄侨文学作品中的。这些问题都是应该给予客观评价的,而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生动丰富的讲座令现场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在讲座结束之后,外文学院副院长徐琪老师代表俄语专业师生接受了荣教授赠与的著作《俄侨与黑龙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