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世界文学:国家的角色


发布时间:2016-10-20      浏览次数:

20161017日,应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在外文学院院楼南光三313报告厅举行了一场题为“翻译与世界文学:国家的角色(Translation for World Literature: the State’s Role)”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文学院英语系系主任杨士焯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外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海外留学生。任东升教授的此次讲座深入浅出,从民族经典讲到世界经典,从古典作品讲到现代实际,解读了翻译活动,探讨了国家在民族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丰富了外院师生在世界文学形成发展方面的知识。

QQ图片20161019205826

杨士焯教授主持讲座

 

任东升,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研究》副主编。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圣经翻译和圣经文化研究。在《圣经文学研究》、《中国翻译》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套,主编论文集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




11

与法语教授的激烈探讨

 

讲座伊始,任教授对“沙博理研究中心”的简要介绍便即刻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几个热身的小翻译题目如“Thou shalt love thy neighbour as thyself”使大家立刻进入到翻译的思考状态当中。经过对三部西方经典作品即《神曲》、《圣经》和《浮士德》的介绍,今日讲座的关键词“世界文学”便也浮现出来。首次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19世纪,国别文学和本土文学兴盛多样,资产阶级文学生产呈现世界性特征,文学市场在世界上大开,世界文学便由此兴起。受历史、国力、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文学的中心先后从欧洲转到苏联再到美国。任教授重点谈了翻译为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国家作为拥有主权的最高政治经济实体,无一例外都想要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因此在历史中很多国家都曾发起翻译运动,从《圣经》的希腊语翻译到英语翻译、从唐玄奘的佛经翻译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到苏联的文学翻译到土耳其的文学翻译,国家翻译运动的例子俯拾皆是。国家翻译实践带有自发、自主、自利的属性,同时具有原文选择世界性、智力配置集约化、翻译过程程序化、译者行为角色化的特点,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性质的使命型翻译。国家翻译实践使得那些经过选择的、高度民族文学元素的、有推广价值的作品以制度化、流水化翻译的方式走向世界。翻译界定了世界文学。




QQ图片20161019205817

 

 

 

 

 

 


品味毛主席诗句中全无敌的翻译

讲座到了最后的问答探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学生单刀直入,提问翻译市场价格低廉的问题,引起全场兴趣。接着,多位在座的厦大外文学院的教授如杨士焯教授、李美华教授、余中先教授等皆抛出自己由多年的翻译实践而来的疑惑,共同探讨,各抒己见,直至忘情地离开座位,手舞足蹈徜徉在译学世界当中。在座学生皆感叹于老师们丰富的学识和探究的精神。此次讲座内容详实,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示范价值,对于拓宽华体网师生的学术视野、习得跨学科的科研途径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