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比较的意义”高端系列讲座第六讲:“文章合为时而著”与文学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07-30      浏览次数:



2020724日晚19:30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美美与共:比较的意义”高端系列讲座第讲,由陈众议所长开讲,带来题为“‘文章合为时而著’与文学的几个问题”的讲座。陈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等职。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主持,在腾讯会议进行,同时在B站、视友两大平台直播。

整场讲座,陈众议教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信息丰富,视野开阔,引人深思的演讲。本次讲座从精辟的文学学科史的梳理开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国学与西学、民族与世界、立场与方法之间的问题,并由文学联系到现实,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行业的冲击等问题。

陈教授在演讲中,首先通过历史的纵深回顾,揭示了外国文学学科与中国文学学科之间紧密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19世纪末百日维新,借助林纾的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第一次真正进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一场伟大的觉醒,中国文学也借由鲁迅所说的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拿来主义”,开始汲取新的养分,进入新的发展。20世纪初,学者为外国和中国文学撰史的活动开始蔚为风潮。在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外国文学翻译和推介工作进一步展开,各国文学交流互鉴活动更加频繁,其意义也日渐重大。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筚路蓝缕,学科建设困难重重;改革开放后四十年,西学东渐,百花齐放。

在精辟的文学史梳理之后,陈所长通过国学与西学、民族与世界、立场与方法的不同角度,提供更开阔的视野思考;建议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保持与西方学界活泼与卓有成效交流的同时,将目光转回到中国本土文学,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力图在世界文学中建构出属于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学谱系。

讲座还由文学联系到现实。陈教授探讨了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认为这让我们更能看到中国文学界的长处和短处,包括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由“鲁郭茅、巴老曹”被边缘化的问题,论及童年的文学滋养决定人们后期对外国文学持有的态度,在此意义上,呼吁我们要平衡中外文学,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要让本土价值观与方法影响本土作家甚至外国作家;谈及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行业的冲击,陈教授认为,如果继续文学研究与创作的网格化发展,机器人在创作方面将会表现出巨大的优势,为未来的学者考虑,应改善网格化状态

讲座结束后,陈所长、陈菁院长、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以及中心的其他老师就比较文学、文学翻译、文学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至此,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第一季的“美美与共:比较的意义”高端系列讲座圆满结束。由陈菁院长主持,社科院陈众议所长、陆建德教授坐镇云端,纵横论说的第六场讲座,为本系列讲座画上了华丽的句号。


/张雅惠

编辑/刘文松、王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