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学院顺利举办“院长有约——倾听青语 · 师生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2-03-11 浏览次数:
为加强师生交流,倾听学生需求,搭建师生沟通桥梁,促进学科建设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月8日上午,“院长有约——倾听青语·师生交流会”在德贞楼515会议室成功举办。师生围桌而坐、促膝长谈,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现场氛围其乐融融。学院党委书记徐琪、院长陈菁、党委副书记沈丽秀、办公室主任张彬,各年级辅导员和教学秘书等出席此次活动。本研各年级学生代表积极参与,活动由沈丽秀副书记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陈菁院长和大家共同回顾了外文学院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介绍了学院发展的喜人成果。她谈到,外文学科作为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认可。谈及往昔岁月,她回忆到,当时战火迷离,师生不得已于山洞教学,而今百年外文走过峥嵘岁月,风华正茂。正是凭着这样强大的凝聚力,外文师生一次次共克难关,一步步推动了学院的高质量发展。陈院长强调,一直以来,人才培养都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用心关爱学生更是学院的优良传统。
老师们认真聆听、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紧接着,活动进入师生交流互动环节。与会本科生、研究生们纷纷积极发言,同老师们就专业学习、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就业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8级英语专业本科生李婉清同学分享了自己在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并建议将论文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适当提前,或在写作课程中加入论文写作模块,以帮助同学们尽早了解学术论文要求,提高论文写作水平。2019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俞瑜则围绕“如何在科研中寻找突破点”向老师们提问。202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婷婷从尽早开设文学理论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容量和加强与国外院校交流学习三个方向提出建议。
2018级德语专业本科生陈昱辰同学则分享了小语种学习带给自己的收获,同时提到小语种对个人英语语音和思维方面的影响,希望学院为小语种专业的同学们增设英语课程或开放院内课程跨选,为小语种专业的同学提供更多英语学习的机会。2018级法语专业本科生张媛婧就课程安排和课余时间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向老师们寻求解决方案。
2018级俄语专业本科生陈欣宜同学则围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到,“外语+”作为当下语言专业学生的热门就业趋势,身边的同学在升学时也大多选择了法律、新闻或金融方向,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缺少了解其他专业的机会和优质的渠道,希望在语言专业课上增设商务会谈等模拟训练,或开设跨专业课程,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开拓综合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及语言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时,2019级硕士研究生赖炫坤同学传达了小语种专业同学对就业困难的担忧,2020级德语专业本科生颜旭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迷茫和困惑,并希望学院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相关课程指导,并开展更多就业经验分享会。
同学们积极发言
老师们充分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和需求,围绕相应问题一一给予解答、提出建议。陈菁院长表示,外国语言文学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学院跨学科合作发展的第一步,学院正在加强与更多专业的合作,力争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陈院长对同学提出的关于提高学术科研能力的需求表示欣慰,她提出学院将加强研究,探讨切实可行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陈院长还强调,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认知世界的窗口。作为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要淡化小语种的“小”,积极迎接挑战,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陈菁院长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徐琪书记充分肯定了此次交流活动的意义。她表示,通过本次面对面活动,学院全方位了解到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为学院接下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针对同学们的需求,学院将尽己所能,为同学们的交流学习、职业规划、专业提升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她指出,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已有教学资源和现代新媒体资源,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院也将努力打破学院内部各专业课程之间及本研课程之间选课壁垒,继续注重培养方案的修订,着力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徐琪书记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针对就业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强调,在职场上,除了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逻辑组织和危机处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同学们可以利用学校、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竞争优势。
沈丽秀副书记认真聆听
此次活动很好地增进了学院师生的沟通交流,弘扬了学院关爱学生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学院教学管理相关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今后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学院将进一步通过多渠道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让我们“开春首约,以后常约!”
(外文学院 图/ 赖璐瑜、汪菲 文/许雅莉、蔡铮真、严晨晖、张倩雪、谢雨窈、黄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