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路上】当大数据遇上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8-03 浏览次数:
7月24日至7月26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沁爽一厦”暑假社会实践队在沁阳市发改委农业科长驻王曲乡小十八里村第一书记成媛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省沁阳市进行农民生产状况与销售状况调研。
丰收时节,河南省沁阳市,大量的冬瓜和洋葱正面临着被低价收购的命运。“大的好的(洋葱)一毛一斤都卖不出去,这些小的都是不要的了。”种植户刘国江向大家解释道。看着地上几大袋新鲜洋葱,队员们发出阵阵惋惜。
队员们对新鲜洋葱的滞销十分惋惜
实践队了解到,和刘国江一样,沁阳市有多家农户进行了洋葱和冬瓜的大规模种植。因为产量过剩,这里的洋葱冬瓜贱卖到一毛多。按这样的价格计算,人工收割的费用比卖的收入还多,因此农户宁愿它们在地里腐烂。
经过两天的走访,实践队发现农作物滞销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的市场过度饱和,农民得到的价格太低,导致他们不愿意卖。
“现在中间商都有两到三级,中间商向农民压价,向消费者抬价。农民都赚不到钱,却也只能找他们。”冬瓜代办户王利透露。
队员们向冬瓜代办户王利咨询冬瓜销售情况
农民得到的价格低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市场了解的盲目性。有的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规划,哪个农产品卖得贵,就一窝蜂地去种,导致第二年供过于求,有限的本地市场无法消化过多的农产品,最终导致亏损。
除此之外,有机生产的人工成本过大、农民缺乏施药经验、品牌建设意识欠缺等等问题,都增加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难度。
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民种地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玉米丰收年亩产1400斤,还有平产年,低产年。玉米(一斤)七毛六,不算租地费用,玉米一亩地成本七百八到八百二之间。”这样算来,一亩玉米地只能赚200块钱左右,如果算上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的话,农民就站在了亏本的悬崖边上。“(我们这样)相当于白干。”小麦大户郎先生这样总结道。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价格低,部分农民无意经营,产品质量下降,更卖不到好价钱。长期下去,这将削减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农民无心经营导致桃子虫眼遍布
成媛书记指出:“我们需要收集全国各地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以及国内外农产品的需求量,以此作为依托判断供求关系,反过来用这个数据指导农业的生产规划。”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盛行的当下,“互联网+精准扶贫”应运而生。不仅仅是成书记,许多在互联网领域的专业人士已经从中嗅出此类平台的潜能。“我知盘中餐”农餐大数据平台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该平台将符合检测指标的农产品放在上面,帮助农民与高校后勤集团、餐馆、大型超市等直接联系,省去中间商环节,达成农民得到好价钱、消费者节省成本的双赢局面。“我知盘中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导师张德富教授表示,建立这个平台的初衷,就是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大宗农产品滞销的难题。
张德富教授介绍“我知盘中餐”平台
在调研中,实践队员同时也意识到,不单是政府、平台两方面需要付出努力,农民也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民负责生产,政府和专业人士负责宣传和寻找销售渠道,分工合作,双管齐下,才能把农业这一炮打响。
然而,说服农民群众尝试新的路子绝非易事。农民是一个比较实在的群体,倘若给他们提供新的思路,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卖给谁、有没有市场、能不能赚到钱,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容易被眼前短期的不利因素蒙蔽。他们在革新面前瞻前顾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真的赔怕了。新农业模式的推广需要一个成功试点的助力,农民只有亲眼看到了,才会相信它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解决滞销问题和推广精准扶贫新模式固然很难,但实践队队员们和张德富教授对此仍满怀希望。他们在河南沁阳开展电商培训和生产指导等活动后,若有成效,将让厦门大学“我知盘中餐”平台与沁阳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跨出解决滞销问题和推广精准扶贫新模式的脚步。
(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吴伟欣 图/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