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榜样| 王楠: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发布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
编者按
百年外文,弦歌不辍;守正创新,乐育英才。为传承百年外文勤奋好学,艰苦拼搏的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外文学子奋发向上,笃行不怠的精神品种和价值追求,特此推出“朋辈榜样”系列文章,本期为第2篇文章,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王楠,2020级法语专业本科生,曾任厦门大学第十届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主任、第二届外国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理事长,现任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并在厦门市厦港街道福海社区挂职,兼任团支部副书记。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厦门大学“金龙鱼奖学金”、外文学院“法语系凤凰花奖学金”等7项奖学金,荣获福建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个人”、厦门大学“十佳共青团员”“优秀三好学生”等19项荣誉称号,在校期间志愿服务工时超310小时,荣获“全球青年愿景 中国·印度尼西亚青年对话”项目“最佳方案奖”等竞赛奖项9项。
从初来乍到的法语小白到自信大方的语言学子,从事无巨细的学生干部到服务群众的基层工作者,从刻苦认真的学生到传递温暖的支教老师——这是王楠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播种、追逐、收获的故事。
芳华待灼 砥砺深耕
“从未想过会在大学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机缘巧合来到法语系,零基础入门,始料未及的方向让王楠难免手忙脚乱。在高手如云的学习环境中,她似乎因自己的“初来乍到”患上了“语言羞耻症”:看到繁复的名词阴阳性和动词变位会发怵,听到法语听力音频会恐惧,在众人面前大方流利地用法语表达更是难上加难——完全掌握并运用法语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第一学期结束后,日日夜夜的努力没有给她带来想要的回报,这也让本就追求完美的王楠更加挫败。
“我可能不是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但我一定是最踏实努力的。”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王楠每次一下课就奔向讲台,逮住老师请教,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个细节,语法中的每个特殊规则。针对自己薄弱的听力,王楠从大一下就开始每天坚持做听写练习,有一个音、一个词听不懂,就反反复复听,直到攻克为止。为了克服自己的语言羞耻,王楠坚持每日早起晨读一小时,扎实语言基础。她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多听、多说的机会,在口语课上主动举手发言,课间用法语和外教、搭档聊天……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训练中,她进步极快。但在大三,她再次遇到了学习困境。口译课程对听力、理解、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她每次上口译课时都格外紧张。面对新挑战,王楠依然选择迎难而上,她主动要求老师在课堂练习中多提问自己,利用课堂机会慢慢提高口译综合能力。
除了在课堂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王楠也加入了外国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厦门大学“卓越计划”,积极学习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培养世界眼光。2022年初,王楠代表厦门大学参加“全球青年愿景 中国·印度尼西亚青年对话”项目,围绕印度尼西亚“垃圾围城”难题,与其他青年一同策划项目书,获得了“最佳方案奖”。她还主持了大创项目“莫里哀与中国:翻译、传播与阐释研究”,该项目获评厦门大学“最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关报道也刊登在《中国海洋大学法语报纸》上。
参加2022年全球青年愿景活动
大创项目刊登在中国海洋大学法语报纸
躬身实践 担当奉献
学习科研领域,她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学生工作方面,她也积极探索、担当奉献。在学生工作中,她既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也是细致入微的服务者。身为厦门大学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她带领着近百人的学生团队,筹办部门培训大会,让中心成员明晰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能力;完善实践中心管理制度,提高中心工作效率,降低校院间的沟通成本。2022年暑假期间,一些省份突发自然灾害,王楠及时联系在当地开展社会实践的队伍,一一询问确认各实践队员们的安全状况,受到了实践队伍的一致好评。任职期间,她带领团队组织发动全校本硕博共13000余人,超2000多支实践队报名参加并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并负责开展校级重点实践队立项、结项答辩,“优影大赛”等校级大型活动,以出色的个人表现获得了多项表彰。
组织筹办厦门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荣获厦门大学“十佳共青团员”
结束了社会实践指导中心的学生工作后,王楠马不停蹄,又报名参加了厦门大学第二期“职业体验·大学生社区挂职计划”。目前,她担任厦港街道福海社区兼职团干部,带领社区老年人定期开展“佳木斯健身操”活动,组织“大学生+社区”特色志愿服务等,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社区事,是家事,也是国事。”王楠扎根基层、躬身实践,从基层社区做起,感受时代脉搏,担当青年责任。
造炬成阳 点燃希望
烛光摇曳,希望不绝。三尺讲台,书声朗朗,王楠同学心中孕育着温暖的“教书情”。三家村一次偶然的相遇,开启了她与甘肃百合支教队两年的情缘。
在支教队的第一年里,王楠每周参与夜训长跑、锻炼体能,通过例会学习教案撰写、活动策划。大到项目流程、实施方案,小到文书格式、标点符号,支教队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随着学业日渐繁重,平衡学习与训练的问题亟待解决。目睹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退队,王楠也有过犹豫:花这么多的时间参与支教训练真的值得吗?万一最后没有争取到实地队员的名额那岂不是前功尽弃……直到她在一次夜跑训练中听到老队长讲述跨越山海的支教故事,迷茫终于随着晚风消散。甘肃的漫天星河,孩童纯净无暇的眼眸与相知互助的队友情,都足以让她克服时间的考验,与山海那边的孩子定下一年之约。
尽管王楠如愿成为实地队员,支教之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受疫情影响,支教队连续两年都未能赴甘实地支教。第二年暑期,支教队联系了福建省龙岩市新桥中心小学,这次准备了两年之久的支教才得以最终开展。
漳平的山峦邂逅厦门的海风,“蓄谋已久”的相遇终于得以实现。回想起21天的支教经历,王楠总能记起第一次上课的紧张,熬夜修改教案的疲倦,与学生“斗智斗勇”的哭笑不得,也有收到学生礼物与祝福的感动。他们这次支教之行还获得了当地市委、县委的支持和赞赏,获评“知行计划”第六届大学生农村支教奖全国铜奖。“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王楠在“授人以渔”中陪伴孩子们成长,守望眼眸里的星辰,见证花开后的蜕变,也在支教过程中不断找寻自身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龙岩漳平新桥小学支教
安慰受伤的小朋友
为学生手写祝福明信片
回望大学近四年的时光,王楠始终“像树一样,在不确定中努力成长”。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她依然会奋不顾身,选择这样“滚烫”的人生。
寄语:
Per aspera ad astra.(循此苦旅,以觅繁星。)驮住了无数次日落后,我们终将升起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