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刊编辑视角的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谈”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07-22 浏览次数:
2024年7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副编审,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科责任编辑廖哲平女士为华体网师生带来题为“基于期刊编辑视角的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谈——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为例”讲座,此次讲座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科研训练讲座。讲座地点为南光三524会议室。本次讲座由外文学院2023级博士生穆峥嵘主持。
讲座伊始,穆峥嵘同学对廖副编审的应邀出席表达诚挚感谢,并简要介绍廖副编审的相关工作及其丰富的编辑经验。
在精彩的讲座中,廖副编审首先从“形式”的概念及其在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论文形式是影响编辑初步审稿的重要环节,而论文的发表是作者和编辑相互选择的过程。因此,为更好了解“形式”,即论文的结构、组织和外部形态,廖副编审基于编辑视角,结合丰富案例,围绕标题和摘要、语言和结构、参考文献三个方面,对论文“仪态”的打造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这三个方面也是编辑初审的考察范围。
廖副编审认为论文标题和摘要是论文名片。标题选择应准确表达、引人注意、简要凝练、逻辑自洽、体现问题意识等,其中问题意识是关键。此外,她建议作者选择文题相符的题目,避免过于宽泛或狭窄,并通过简短醒目的语言点明主旨、明确论证的对象。尤其是文内不同层次的标题应作为主标题的延伸。而摘要的书写应提供论题即研究对象、内容新意和范围等;体现观点即创新价值、视角独特性和区分性;以及展示意义即潜藏的理论贡献。
廖副编审将论文语言和结构视为论文长相。语言上,要求注重字、词准确,标点规范和文理通顺,行为应言简意赅,不能拖沓散漫,不能使论文散文化,即便文风不同,也应表达出“论”与“证”的学术思维。因此,建议做好校对工作,认为每次校对都是对论文的梳理。结构上,应注重合理的纵深或并列逻辑关联,以及各部分的字数合理的篇幅比例,尤其清晰呈现从提出(引言)、分析(正文)到解决问题(结语)的展开过程。建议引言部分做好学术综述,可以让编辑对研究意义有初步认识,从而产生阅读兴趣。结语部分不能与摘要等同,还要有提升和展望。而层次标题与正文的合理结构划分关联,体现出各部分的主旨。
至于参考文献,廖副编审认为这是论文履历。参考文献的选择应符合新颖性、代表性、权威性和格式规范性,也就是关注新近的研究,获取最能代表邻域的成果、最能得到业内普遍认可的成果,并展示出学术态度。最后,廖副编审提供相关转摘记录数据,表明论文发表后仍需扩大后续宣传和推荐,也建议作者在学报发文采取跨学科、跨文化路径,并鼓励加强学院和学报的联系等。
在互动环节,与会者就小语种、小众研究的标题和内容选择、学报相关专栏要求以及选题策划、编辑之间的对话、编辑和外审的联系、匿名评审规避等问题与廖副编审进行讨论。廖副编审结合学报文史哲类发表现状作出解答并给出提议,虽然无相关栏目设置会减少发表可能性,但认为学报的优势是提供跨学科平台。
本次讲座带领与会者站在编辑的位置,重新定义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形式”,深入探讨“言之有物”中关于“言”的问题。廖副编审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这与功能视角下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相呼应。因此在学术语篇展开过程中遵循写作形式,同时也会赋予意义潜势无穷的释放空间,使得潜藏着的意义在秩序中流动。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 庞雨甜、张琮
文 庞雨甜